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上半年衡南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上半年衡南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今年以来,衡南以高质量建设"四区一花园"为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县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5.43亿元,同比增长11.2%(下同),两年平均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35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0.22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6.86亿元,增长10.6%。

全县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

上半年

绝对额(亿元)

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GDP)

175.43

11.2

规模工业增加值

13.8

固定资产投资

24.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1.99

23.4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24

33.4

地方税收收入

4.4

12.6

部分指标发展水平高于全市水平。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产投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4.4和8.1个百分点。

部分指标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GDP)、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全市七县(市)位置分别较一季度前移1、2和6位。

二、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稳"的基础持续巩固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上半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83亿元,增长10.0%,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59亿元,增长8.1%。从畜牧业看,上半年,全县牲猪出栏60.62万头,增长8.9%;能繁母猪8.51万头,增长25.1%;羊出栏3.38万只,增长88.8%;牛出栏0.93万头,下降3.1%;家禽出笼529.93万羽,增长1.8%。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8%,两年平均增长8.0%。从行业看,上半年,全县27个中类行业中,23个行业同比实现增长,其中宏图智能增长94.3%、佳伊美增长58.1%;从类型看,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中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增长25.0%,增速快于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11.2个百分点,对全县规模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7.5%;从园区看,上半年,全县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8.0%,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7%,较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2%,较一季度加快13.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3.7%。从投资类型看,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全县民间投资增长17.3%,较一季度提高28.5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0.7%,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3.7%;从产业投资看,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上半年,全县产业投资增长39.3%,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5.1个百分点,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2.8%,较去年同期提高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2.3%,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7.1%。

消费市场有效释放。上半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99亿元,增长23.4%,两年平均增长7.5%。从消费形态看,上半年,全县限上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34.5%,限上零售业商品零售额增长24.1%。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增长50.8%;从限上法人销售单位地看,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4.7%,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7.0%;从商品类值看,机电产品和设备类、中西药品类和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62.7%、69.8%和49.1%。

金融保障稳健有力。上半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5.92亿元,增长9.4%;各项贷款余额204.77亿元,增长14.7%。存贷比54.5%。从银行对接看,在银企对接活动上,有17家企业现场签约,签约金额约22亿元,目前贷款到位近16亿元。

(二)"好"的势头持续显现

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上半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27元,增长12.4%,两年平均增长7.7%。从常住地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78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15元,增长14.4%;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8754.5元,增长11.3%;经营性收入1763元,增长13.0%。

收入质量明显提升。上半年,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24亿元,增长33.4%,两年平均增长9.8%。从收入结构看,地方税收收入完成4.4亿元,增长12.6%,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0.7%,较一季度提高8.8个百分点;从支出看,上半年,全县民生支出达到17.92亿元,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64.3%,较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快速提升。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1.69亿元,增长21.0%。从营业成本看,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8.48元,同比减少0.57元,单位成本水平下降扩大了企业盈利空间;从亏损企业数量看,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亏损企业由去年同期的12家减少到10家,规模工业企业亏损面为8.3%,较去年同期缩小3.9个百分点。

(三)"新"的动能持续集聚

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上半年,全县拥有发明专利53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存量50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3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70.56亿元,增长23.2%。完成增加值22.73亿元,增长24.0%。

新兴投资积蓄动力。上半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3.7%,高于全县投资增速19.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3%,较去年同期提高1.9百分点。

"指尖"消费热度升温。上半年,全县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达到0.13亿元,增长170.0%,拉动限上消费品销售增长3.4个百分点。全县邮政快递业务量增长28.5%,快递业务收入增长11.1%。

三、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全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但对标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的困难。

(一)经济稳增长压力仍然存在

一是经济增长韧性不强。从两年平均增长看:GDP增长6.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分别较2019年同期差2、1.8、2.3个百分点;二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截止目前,全县"四上"企业新增18家,较去年同期减少5家,其中规模工业减少3家,规上服务业减少2家。

(二)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马力"不足

一是制造业"压舱石"作用未充分发挥。截止目前,全县120家规模工业企业,其中制造业企业达109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90.8%,但因大部分制造业属于传统的行业,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0%,增速在七县(市)中排第7位;二是产销率下降。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长42.4%,其中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产成品库存处于高位,分别增长508.3%、413.0%和335.6%;三是缺少增量。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仅新增2家,对全部工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三)投资增长后劲乏力

一是项目储备不足。截至目前,全县在库项目133个,库存投资额98.22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66个,库存投资额93.09亿元;5000万元以下项目67个,库存投资额5.13亿元,项目不足,稳投资增长压力较严峻;二是部门联动不紧密。相关部门未及时对接沟通,造成在建项目或拟开工项目没有及时入库,未形成实物量,影响了投资总额的扩张;三是项目资料不扎实。项目单位对于项目基础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项目即使已经上报投资额,但由于资料不完善,缺少佐证材料,导致上报数据无效。

四、几点建议

下阶段,全县应聚焦高质量发展,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县域经济行稳致远。

(一)"破"压力,推动经济持续稳增长

一要抓实县域经济(GDP)支撑性指标。进一步分解细化GDP支撑性指标,逐项逐步抓好落实。指标相关部门要继续强化指导所属行业和企业规范统计台账,完善支撑要件,提高数据上报质量和效率,为做好下半年GDP核算奠定坚实基础;二要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研究。相关部门对经济运行情况要实行"预报、预警、会商、分析"四步走,及时发现、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三要新增到位。从统计层面看,新增"四上企业"是最直接、最有效提升发展速度的办法。要高度重视"四上企业"培育工作,尤其规上服务业要着重加快培育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参与第三产业核算的行业。责任主体部门和配合部门,要密切联系、通力合作,为全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证。

(二)"加"马力,助推工业经济跑出加速度

一要重视在库企业数据质量。对在库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要时时了解和掌握其生产经营状况,指导、督促企业按统计制度要求真实、准确、及时上报统计报表,防止企业数据大起大落,确保数据客观真实;二要激发企业活力。依托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在保持优势领先的同时,聚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引领经济发展向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行业转变,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三要深挖企业入库潜力。工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规模以下重点企业升规储备库,及时跟踪监测,确保储备库企业达规后尽早纳规入统,进一步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推动工业发展新突破。

(三)"增"后劲,促进有效投资落实落地

一要加大项目储备。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责任主体,对已开工的项目尽快入库,对暂未开工的项目及时完善资料,推动项目建设尽快开工,尽早入库,做足项目储备;二要加强部门协作。发改、统计和项目责任单位,要实行信息共享机制,对已开工项目及时入统,做到项目开工、入统步调一致,将项目建设及时形成实物工作量;三要夯实项目基础。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的指导服务,按照报表报送流程,提前收集、整理、准备好数据填报凭证依据,做足佐证材料,及时回应上级统计部门的数据查询,确保上报数据有据可查,有效有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