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2017年衡南县经济形势分析

  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以建设“五个新衡南”为目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全县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稳中有进——经济增长稳步攀升

  初步核算,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9.89

  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4和1.6个百分点,增速达年度最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3.4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9.27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7.21亿元,增长13.4%。

  (一)产业稳定发展,服务业贡献增强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2017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19.44亿元,增长3.8%,实现增加值74.9亿元,增长3.7%。全年实现粮食产量59.76万吨,增长0.4%。生猪出栏156.6万头,下降3.6%。蔬菜生产势头较好,蔬菜产量38.60万吨,增长0.3%。

  工业生产稳中有升。2017年,全县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239.36亿元,增长17.6%,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63.7亿元,增长7.0%,增速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0.4和0.7个百分点。一是产业集聚能力渐显。2017年,全县产业集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43.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8.5%,较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二是非公经济占比加大。2017年,全县非公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10.1亿元,增长17.7%,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87.8%;三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17年,全县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74.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3.94亿元,增长47.0%;四是经济增长面有效扩张。2017年,全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0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总量排全市第一位、全省第七位。

  服务业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5.2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一是其他营利性服务业高速增长。1-11月,全县规模服务业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0.4%,分别高于全省、全市2.1和0.2个百分点;二是金融市场增速较快。2017年末,全县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完成271.24亿元,增长17.7%。各项贷款余额完成116.52亿元,增长34.6%。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7.3%,占GDP比重为1.9%,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二)需求合力推进,投资拉动作用渐显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7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0亿元,同比增长18.4%,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8个百分点。一是三产业投资强劲,推动投资快速增长。2017年,全县三次产业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1亿元,下降83.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7.02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1.97亿元,增长45.8%,增速高于全部投资增速27.4个百分点;二是基础设施投资迅速扩大。2017年,全县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4.83亿元,增长24.9%,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4.9%,较上年同期扩大1.3个百分点;三是高耗能行业投资项目减少。 随着化解产能过剩的力度不断加大,高耗能行业特别是电力行业投资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2017年,全县六大高耗能行业共完成投资12.32亿元,下降54.3%。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完成5.68亿元,下降71.0%。

  消费需求稳步增长。201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10亿元,增长10.7%。一是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速较快。2017年,全县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完成商品零售额22.5亿元,增长16.3%,增速比上年加快了1.1个百分点。其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17.6%,饮料类零售额增长24.9%;二是乡村消费能力好于城镇消费。2017年,全县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乡村消费市场零售额增长17.0%,增速高于城镇1.2个百分点。

  进中向好—— 经济结构和质量稳步提升

  (一)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发展质量大幅提升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是三产比重提升明显。2017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9:42.7:36.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回落0.2和1.6个百分点;二是产品结构转换加快。2017年,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6.6%,占GDP比重达到15.2%,较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财税结构有力改善。一是非税收入占比下降。2017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60亿元,其中非税收入完成3.51亿元,下降47.9%,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较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二是税收收入大幅提升。2017年,全县完成税收收入12.44亿元,增长12.2%,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8.03%,较上年提高16.4个百分点,收入质量快速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0207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023元,增长8.2%。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

  (二)结构性调整持续推进,新动力培育加快

  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一是高耗能行业低位运行。2017年,全县规模工业中六大高能耗企业完成产值48.57亿元,增长9.3%,增速放缓,低于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速8.3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下降8.3%;二是商品房库存稳步消化。2017年,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64.73万平方米,增长60.1%;待售面积9万平方米,下降70.2%;三是去杠杆稳妥进行。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37.0%%,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四是降成本效果显现。2017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为68.2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1元。

  经济发展因素不断增加。一是“四上”企业新增力度加大。2017年,全县累计新增“四上”企业50家,居全市前茅,其中规模工业新增30家,限上批零住餐新增10家,资质以上房地产新增6家,规上服务业新增4家;二是新业态来势加快。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第三产业中的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完成68.85亿元,增长22.8%,增速较上年加快7个百分点。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2017年,全县经济增长在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中保持了稳中有进,经济质量在经济增速换档的阵痛下不断提升。但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仍然没有彻底解决,需要引起关注。

  (一)工业增长压力依然存在。一是扩张空间收窄。2017年,全县规模工业增速在全市排位靠后,从一季度的6.4%到年末的7.0%,提升空间仅0.6个百分点;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全县的规模工业中部分企业是由乡镇企业成长起来的,产品单一性,缺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后期发展条件受限。2017年,全县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仅完成0.6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只有0.3%,较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三是支撑指标支撑不力。今年以来,全县工业用电量持续呈负增长,从上半年的下降32.2%到年末的下降10.3%,降幅虽逐步收窄,但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

  (二)投资增长后劲依然乏力。一是重大项目欠缺。2017年,全县施工项目虽多达462个,但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只有55个,重大项目占全部投资项目的比重为24.8%,较上年下降11.9%;二是国家预算资金减少。2017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234.16亿元,增长7.6%。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家预算资金只有7.47亿元,下降57.4%。

  (三)消费需求活力依然不强。一是消费市场缺乏新亮点。随着家电等消费优惠政策力度减弱,以及市场饱和等问题的凸显,全县原有的消费热点逐渐降温,严重制约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支撑消费增长的驱动力明显不足;二是消费外流严重制约发展。受地理位置和习惯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高端消费在衡阳市内进行,异地转移消费明显,加之网购消费模式的日益普及,分流了居民的消费渠道,致使本地购买力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的增长。

  三、18年经济发展的建议

  2018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发展信心,凝心聚力完成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破压力,促工业稳固发展。一要继续推进工业产业结构性改革。推进服饰、制造等传统产业发展,推动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让“老树换新枝”;二要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链。支柱产业是工业经济的核心,要通过内培外引,提升支柱产业的总量和规模,同时强化技术改造,增强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支柱产业成为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形成和带动产业链。

  (二)抓项目,促投资后劲强劲。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善于根据我县地区特色,招引“领头雁”的同时,发挥好“群雁效应”,突出特色招商;二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吸引好民间资本进入的同时,应对接中央、省市的投资导向,积极稳妥争取国家预算资金的支持,全方位盘活资金流。

  (三)挖潜能,促消费市场活力四射。一要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利用县城区位优势,打造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等新型消费热点,以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相关实物商品的增长;二要

  引导商贸企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对县域内的百货、超市等零售企业,通过自建的网上商城或依托成熟商品交易平台开展网络促销,实行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减少消费外流现象发生,为消费品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