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因地处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辖22个乡镇和1个办事处,区域面积2614平方公里,年末常住人口97.94万人,均系汉族人。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钨、锰、铅、铜等30多种,特别是萤石,储量大品位高而驰名中外。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南为百粤门户,北为三楚咽喉,东南西三面环抱衡阳市区。湘桂铁路、衡昆高速公路横亘东西,京广复线、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国道107、322线穿境而过,省道1807、1843线左右延伸,湘江、耒水、舂陵水、蒸水四季通航,衡阳南岳机场已通航运行。水陆空三位一体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促进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的发展,盘点“十二五”历史答卷,一串串数据勾勒出我县发展的脉络,一张张图表记载着规划蓝图实现的轨迹,“十二五”篇章精彩收官。
一、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一)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1、经济总量稳步扩大。2015年,我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7.85亿元,较2010年的153.94亿元增加133.91亿元,年均增长10.2%。在县域经济考核中,我县在全省位居第18位,进入全省经济前20强。
1、现代农业初具规模。2015年,我县农业总产值完成106.85亿元,比2010年增加24.96亿元。粮食播种面积108.85千公顷,粮食产量60.4万吨,烟叶种植面积1.64千公顷,烟叶产量0.41万吨,“全国产粮百强县”、“全省烟叶生产重点县”地位继续得到巩固。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创建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2个,标准化改造301个规模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新发展,全县已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887家,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9.8%。农业龙头企业稳步增加,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8家,大三湘油茶、喜雁四件宝等5家企业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尤以九龙生态、农旺山庄等为代表的庄园农业、休闲农业、基地农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成效明显。
2、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在对冶炼化工及高能耗企业退出或实行关停的大背景下,稳定发展加工制造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和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79.8亿元,完成增加值44.6亿元,较2010年均有大的突破。工业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2015年,工业集中区重新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现已建设开发面积5.6平方公里,建成园区道路总里程25.41公里,签约项目179家,建设投产企业78家,已签约引进大项目特变电工南方能源科技产业园和衡阳市“退城入园”企业两个,总投资过30亿元,目前正在加紧推进前期工作,即将成为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以IT电子、加工制造、文化家居等主导产业集群。
3、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2015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5.15亿元,比2010年增加55.93亿元,年均增长13.8%。全县接待游客126.45万人次,比2010年增加82.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8亿元,比2010年增加1.68亿元。民间资本市场健康发展,PPP项目稳步推进,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保险等服务市场发育良好。汇景衡南·莱茵水畔文化养生小镇项目建设顺利,蝶讯科技电子商务平台即将建成投产,快递行业发展迅猛。商贸物流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县城商业布点逐步完善,衡南商业步行街、湘南龙兴钢材综合市场正在抓紧建设,“万村千乡”工程全面拓宽农村市场,全县农贸市场建设基本完善。
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6:44.3:33.1,由2010年的“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30%,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1、县城品质全面提升。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 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6.8万余人。县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县城路网建设全面铺开,云集大道、云峰路提质改造已经竣工,新塘路、雅园路等路面黑化已建成。湘江风光带第一期工程、绿化轴E段已相继建成,文化广场即将建设,县城品位和档次得到较大提高。县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垃圾填埋场已投入运营,自来水二期扩容工程已经竣工,污水处理厂有效运行。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县城主次干道全面亮化,县城绿地率达45.32%,绿化覆盖率达47.55%。环卫货币化改革顺利实施,县城卫生根本好转,县城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2、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根据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不断拉开三塘、车江等重点乡镇街道骨架,小城镇承载能力不断加强。开展13个集镇规划修编和3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庄规划修编,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县财政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城乡环境同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0%,村容村貌全面改观。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为37.0%,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
(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社会事业不断进。
1、项目建设取得突破。2015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3.7亿元,较2010年增加140.7亿元,年均增长29.6%。衡阳南岳机场、湘桂铁路扩能改造、衡茶吉铁路、衡桂高速、蒸湘南路衡南段的顺利通车,衡南蓄势待发的基础全面形成,增强了发展后劲。特别是汇景衡南·莱茵水畔养生度假小镇项目投资68亿元,梦东方-中南旅游度假区项目投资60亿元,大利远锦汽贸城投资30亿元,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项目投资29.54亿元,佰旺硫酸钡生产线项目投资20亿元,特变电工南方能源科技产业园投资12亿元,这些大项目、好项目的签约成功和陆续开工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大发展。
2、人民生产生活设施进一步改善。“十二五”,全县39座小一型病险水库、227座小二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总投资3.5亿元。完成通村公路495.7公里,行政村通畅率达97.19%。已解决农村29.8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户用沼气工程9140户,小型联户沼气工程164个,大型沼气项目5个,乡村服务网点建设工程30个,推广安装太阳能路灯1450盏,太阳能热水器1.9万台,完成省柴节煤推广工程4.9万户。
3、教育均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坚持贯彻落实“两免
一补”政策,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得到巩固提高,持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242所合格学校和15所幼儿园建设项目,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完成,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27所乡镇卫生院中已有17所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701个行政村建立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新农合制度有序运行,参保率从2011年的99.2%上升到2015年的99.7%,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五)切实改善民生,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1、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9.8亿元,较2010年增加47亿元,年均增长1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36元,年均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34元,年均增长17.9%。2015年民生支出达26.7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8.9%,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2、社会保障水平显著增强。2015年城镇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5.5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3.3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6.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2.8万人,失业保险2.8万人。劳动就业稳步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2.79%,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100%。
3、城乡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2015年,我县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260.4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112.5元。乡镇敬老院改造完善,全县新增养老床位312张。
4、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县累计争取中央和省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3.44余亿元,共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8523套,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2011年-2013年连续三年我县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取得全市第一、全省先进的优异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各项经济社会虽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县经济增长仍然存在诸多隐忧,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一)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县“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呈“稳中有进、进中趋缓”态势,GDP增长率由2010年的14.5%回落至2015年的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2010年的37.9%回落至2015年的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由2010年的19.8%回落至2015年的12.4%;财政总收入增长率由2010年的21.3%回落至2015年的12.0%。经济增长速度由“高档向中档转换”,经济增长的压力继续存在。
(二)经济发展结构不优。近年来,三次产业结构虽有所改良,但较全市和全省仍有差距。2015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2.6:44.3:33.1,一产业比重偏高,高于全市7.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1.2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偏低,低于全市7.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0.8个百分点。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不够。2015年,我县工业经济增速低位运行,对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60.1%回落到2015年的26.3%。一是企业创新能力较薄弱。全县规模工业总体以粗加工的传统产业为主,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抗风险能力弱,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少,对工业经济的拉动力小;二是企业的内生动力不足。2015年末,我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家,但受企业生产关停等因素的影响退出12家,年度仅净增3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的弱增长,工业经济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不强。我县服务行业中,占服务业主体的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消费产品层次低、服务业档次低,服务能力不强,受行业竞争、线上线下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传统消费业态难以激活。加之文化产业、休闲等服务业基础设施薄弱,经营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不高,新兴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服务业转型升级难度依然较大。致使第三产业增长支撑不足,缺少持续稳步增长的动力。
三、 建议
(一)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破解经济下行压力。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调结构转型,促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第二产业通过内部结构优化,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层次提升,拓宽空间,增大容置。逐步主导产业结构演变方向,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使经济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促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壮大新型产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以金誉化工、威格生化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以大三湘油茶、喜雁食品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以得意电子、中科光电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以特变电工为代表的机械制造四大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实施创新推动,增强发展内力。在当前化工等传统产业面临困境的环境下,实施“科技兴工”战略,要更加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壮大,要依靠创新驱动,积极培育名牌产品和品牌经济,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高速发展;三是加大对新增市场主体的关注和帮扶力度,抓好“个转企”和“小升规”企业培育和申报工作,全面构建工业竞争合力。 使我县工业企业步入稳健快速之轨。
(三)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确保三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是运用现代经营理念、现代经营组织、现代经营手段在改造和升级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传输等新兴的服务业,创新发展教育、养老、健康等人本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升级换代;二是利用得天独厚(衡阳南岳机场通航、蒸湘南路延伸线贯通)等地理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仓储物流和旅游业;三是要通过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主导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发展重点,通过产业政策激励进行合量调整达到产业结构内部优化的主动变化,使第三产业成为快速带动全县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四)着力加大招商引资,促成项目带动产业。一是抓好国、省、市政策对接落实,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围绕国家投资导向,加大招商,积蓄后劲;二是创新招商形式,努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带动能力强的投资项目,以项目落地带动产业效用,构建产业链条;三是切实做好土地、资金、人力资本等要素保障,以“保姆式”服务“筑巢引凤”促使项目“引进、落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