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周瑞华 通讯员杨春兰 刘小滔 肖波
▲县纪检监察干部在恒星村黄金贡柚基地调研
恒星村的黄金贡柚挂满枝头、怡海村的葡萄硕果累累、铁市村的水稻金黄一片、粮塘村的枇杷树随风摇曳……走进衡南乡村,丰收气息扑面而来,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今年以来,衡南县纪委监委扎实开展“三湘护农”专项行动,坚决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亲农护农强农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入村亲农,田间地头解民忧
8月17日,烈日当空。车江街道铁市村种粮大户周诚来到稻田边,打开挂在电线杆上的水泵开关,清凉的井水源源不断地流进稻田。“今年这里一直没有下雨,多亏有了水井,粮食收成才有保障。”周诚对前来回访的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说。
7月初,车江街道纪工委在铁市村开展“入村亲农”调研督导时,了解到该村旱情严重,立即督促村两委打井抗旱,并向相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一周后,铁市村打好3口水井,可灌溉稻田400余亩。
脚下沾泥,心中有责。衡南县纪委监委认真贯彻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围绕乡村领域11个方面问题进行调研。纪检监察干部通过走访群众、“屋场恳谈会+监督”等形式开展“入村亲农”调研督导,在田间地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截至目前,共走访群众1500余人,组织召开“屋场恳谈会”90余场,发现问题99个,已解决56个。
同时,县纪委监委运用调研成果剖析问题症结,找准短板弱项,提出思路对策,围绕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等,形成《廉情摘报》5期,推动“三湘护农”走深走实。
铁纪护农,严查严办守民利
“上述3起典型案例暴露出个别乡镇及职能部门在惠农惠民资金监管方面还存在短板,必须严抓严管、严查严办,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日前,衡南县纪委监委公开通报了3起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
他们以查办案件开路,深化运用“室组地”联动机制,将办案力量、办案重点向“三湘护农”专项行动倾斜。在全面梳理起底监督检查、信访举报发现的问题线索后,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动态销号管理。今年以来,共处置问题线索64条,党纪政务处分63人,追回资金142.6万元,退还资金140.7万元,通报3期9起乡村振兴领域典型案例,持续释放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
此外,该县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建立纪巡联动机制,通过边巡边移,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问题线索,增强巡察监督精准度、震慑力。今年以来,对村(社区)巡察共发现乡村振兴领域问题107个,移交问题线索21条。
推动强农,贴身监督助民富
“现在提倡发展土枇杷产业,政策上有支持,我们村紫色页岩较多,适合种植土枇杷。”3月18日,在茶市镇粮塘村的会议室里,干部群众坐在一起商讨产业发展思路,村务监督委员董国林提出建议。通过充分征求意见,粮塘村种植土枇杷400余亩,村务监督委员会在资金使用、农资购买等方面全程跟踪,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土枇杷每亩总产值在1万元左右,将为全村群众带来可观的收入。”粮塘村党总支书记刘高清信心满满地说。
衡南县建立廉情观察员制度,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对村(社区)项目实施进行贴身监督,打通“三湘护农”最后一米。乡镇(街道)纪检监察组织认真履行职责,对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资金投入超过10万元的项目都要事先向镇纪委报告,并加强对落实‘四议两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决策科学民主、过程公开透明。”茶市镇纪委书记谭明桂介绍。
在贴身监督的基础上,该县持续用好33条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全面规范农村基层干部权力运行。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打好制度“补丁”,陆续出台《衡南县严格耕地保护的若干措施》《衡南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等10项制度,扎紧织密制度“笼子”。
“我们将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持续深化‘三湘护农’专项行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衡南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