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衡南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2018年衡南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衡南县扶贫办

(2018年12月30日)

  我县是衡阳市贫困人口较多的面上县,有省级贫困村65个。今年动态调整后,有贫困人口19434户55983人,其中已脱贫13434户42318人,未脱贫6000户13665人。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系列决策部署,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衡南脱贫攻坚的亮点和成绩,先后被《中国扶贫网》和《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刊载。按照省、市脱贫退出标准,今年实现11533个贫困人口脱贫,25个贫困村退出任务。我们的做法是:

  一、坚持向微作细,确保工作落实

  (一)健全工作体系。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压实主体责任。明确县乡村三级书记第一责任,对脱贫退出严格落实“三签字”制度,对所辖区域脱贫攻坚负总责。县直主责部门主要负责人为行业扶贫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责任,严格落实县级领导抓扶贫的责任体系,明确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主管副县长专抓,行业扶贫领域分管县委常委、副县长牵头具体抓,联乡镇、村县级领导负责督导落实。压实帮扶责任,按照“一村一工作队”“一户一帮扶人”进行责任捆绑。将年度脱贫任务量化分解至各乡镇和贫困村、行业扶贫部门、后盾单位,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形成了上下贯通、责任到底、合力攻坚的责任落实体系。二是健全组织体系。及时调整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及人大、政协分管副职任副组长,行业主责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配齐配强县乡村三级扶贫队伍,将县扶贫办升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由县农业局所属事业机构调整为县政府直属事业机构;组建乡镇扶贫机构,由党委副书记兼任扶贫办主任,从各办站所抽调精干力量充实到乡镇扶贫办,专事扶贫工作。村级确定村支部书记为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村会计为村扶贫专干。26个行业主责部门均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明确一名班子成员负责专抓扶贫工作、一名专干具体负责,各单位再逐项分解到每个班子成员、中层股室和二级机构,真正做到了全县没有与脱贫攻坚无关的单位、人员和岗位。三是健全制度体系。出台了《衡南县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方案》《衡南县脱贫攻坚“七大行动”“七大工程”领导责任方案》《衡南县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衡南县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办法》《衡南县脱贫攻坚常态化联点督导工作方案》《全县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监督检查工作方案》《衡南县脱贫攻坚工作问责办法》等制度文件,指导规范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制定了产业扶贫、光伏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形成政策组合拳。

  (二)加大扶贫投入。一是财政投入力度空前。始终坚持“千难万难也不能难扶贫,再压支出也不能压扶贫”的思路,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财政对脱贫攻坚资金需求实行应保尽保、全面覆盖、及时拨付。县本级财政在去年扶贫支出成倍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又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859万元,较上年增长52.22%。其中为65个贫困村每村安排产业扶贫专项资金15万元,对220个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也安排了专项经费。二是资金整合力度空前。坚持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七大工程为载体,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库,统筹安排各部门及行业领域的项目资金。2018年入库并实施项目560个,统筹项目资金5.0293亿元。同时,严格对标脱贫攻坚各项帮扶政策,对政策落实中存在的资金缺口,县财政按要求先行保障到位,杜绝了政策落实不到位、有盲区的现象发生。三是使用监管力度空前。坚持把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作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重要内容来抓,进一步完善了资金使用方法、支出程序和管理责任,全面落实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有效提高了资金分配、使用透明度。县纪委监委、财政、审计、扶贫、发改等部门各司其职,对扶贫项目及资金的申报、实施、验收、支出等过程进行全方位把关审核和监督检查,切实做到一分一毫都用在实处,杜绝了侵占挪用、“雁过拔毛”等现象发生。

  (三)做细基础工作。一是加强业务培训。下发《脱贫攻坚应知应会手册》1.3万份,并采用乡镇自主培训、集中专题培训、互观互学交流、考试测评等形式,组织开展扶贫业务知识专题培训29期,参学干部达14340人次,通过以考促学,以学促用,全面提升了扶贫干部政策业务水平。二是抓实“三化”创建。印发《脱贫攻坚基础工作资料》,统一基础台账授课模板,分层级对各乡镇扶贫工作站、村“两委”、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四支队伍”开展一户一档和扶贫手册培训,并由县扶贫办组织业务骨干分片包干对乡镇进行了地毯式督导,8月上旬顺利通过全市考核验收。三是强化动态管理。坚持“应纳尽纳、应出尽出”原则,对非贫困户“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全面排查,杜绝漏评;与住建、工商、交警等部门进行比对,杜绝不符合条件的“四类人员”进入建档立卡系统,确保扶贫对象精准;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一确保两完善”要求,严把退出关,确保“户脱贫、村出列”数据真实可靠。四是搭建共享平台。由县教育、卫计、人社、住建、水利等主责部门组织县乡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面对面向贫困户核实“三保障”及安全饮水等政策落实情况,建立“3+1”(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安全饮水)扶贫信息共享平台。

  (四)抓实精准帮扶。按照“尽锐出战”要求,强化帮扶工作力量,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水平。一是因村派人精准。市、县共派出驻村帮扶工作队286个,实现对贫困村、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选派67名专业技术人才到贫困村担任科技特派员;组织10158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现了村村有帮扶单位、户户有帮扶人。二是帮扶措施精准。驻村帮扶工作队按照“工作在村,吃住在村”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落实驻村帮扶10项主要任务;结对帮扶干部积极参与“结对帮扶六个一”活动,进村入户查实情、找穷根,因人制定帮扶措施,切实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三是凝聚帮扶合力。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脱贫攻坚,扎实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活动,今年参与“百企帮百村”251家企业,结对284个村(其中贫困村65个,贫困人口在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219个),有效覆盖率达到75.5%,惠及贫困人口15671人。非公企业和非公经济个人投入帮扶资金累计近4000余万元,投入全县产业项目资金4.9亿元。今年,第34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县委开展“火苗助教助学·同心同力同行”扶贫活动,共资助贫困学生663人,金额141万。组织各乡镇扎实开展“我要上学,我想有个家”公益募捐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脱贫攻坚氛围。

  二、坚持向实惠贫,确保政策落实

  (一)抓产业帮扶,稳定增收来源。坚持将产业脱贫作为脱贫工作的根本之策,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一是完善产业发展体系。因地制宜选择油茶、中药材、有机玫瑰、食用菌等4个产业为扶贫重点产业,选准38家诚实守信、产业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帮扶主体,创办18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立自主发展、直接帮扶、委托帮扶等三种产业扶贫模式,引导各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产业。二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注重农业龙头企业的联接带动作用,坚持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全县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17878户52090人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对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产业帮扶全覆盖(含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县级特色产业项目、易地扶贫搬迁后扶产业项目)。其中38家县级特色产业扶贫龙头企业精准对接贫困群众14993户43448人,县委、县政府按照每人1500元的标准统筹产业帮扶资金入股企业,贫困户每人每年从帮扶企业获得不低于450元(连续5年)的分红。三是不断扩大增收渠道。在65个贫困村均建有光伏电站,村集体经济年均收益达4万元以上,可持续获益25年,光伏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再分配,让全县兜底贫困户享受一定收益。结合打造“全国品质油茶第一县”的计划,采用“村委会+合作社+庄园”模式在35个贫困村建成了36个集体油茶庄园,惠及4000余户贫困家庭。为支持贫困村吸纳本村贫困户建设油茶庄园,结合油茶产业扶贫政策,将新建油茶林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亩1400元,促进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油茶产业脱贫致富。四是增强金融支撑作用。推动金融与产业扶贫精准对接,建立贫困户评级授信动态调整机制,稳步增加扶贫小额信贷规模,扩大小额信贷覆盖面,为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有效支持。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贷款。

(二)抓政策落地,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感。一是义务教育有保障。对春季就读幼儿园、义务教育、中职和普高1108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发放各类助学金778万元,对秋季就读幼儿园、义务教育、中职和普高的1138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发放各类助学金837万元,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职业学历教育扶贫补助354.45万元全部落实到位,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全覆盖。对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大摸底、大整改,对非重病重残的贫困家庭子女开展“三帮一”劝学行动和送教上门工作,确保了贫困家庭子女无一人因贫辍学。完成181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完成率和报账率100%。二是安全住房有保障。精准执行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安居政策,高质量完成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目标任务。今年省住建厅考核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数1313户,目前已完成1653户,完成率126%,C 级危房加固改造比例达70%以上。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房已全部搬迁入住,入住率达100%。2018年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的956户2646人,全部实行集中安置,23个集中安置点已达到基本入住条件。对搬迁对象实行后续帮扶全覆盖,选择20家有信誉的龙头企业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投资入股分红企业,对搬迁对象开展委托帮扶,每人每年分红不低于450元(连续5年),并在有条件的集中安置点实行“一人一分地”、建设扶贫工厂和蔬菜大棚,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增加搬迁户家庭收入。三是基本医疗有保障。全县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2018年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补助70791人,金额836万元。大病集中救治率、重病兜底保障救治率、慢病签约服务率均达到100%。县内公立医疗机构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实行“分级诊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贫困户县域内住院综合保障后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6%,县域内就诊率达93.79%,大病专项县域内救治率达88.5%。自7月10日至12月14日“一站式”结算启动以来,共结算住院农村贫困人员11765人、住院总费用5718.09万元,报销总费用5147.52万元,报销比例达90%。县人民医院对农村尿毒症和白内障等贫困患者入院实行“两免费”(免费救护车接送,免费自付医药部分)。四是安全饮水有保障。全县5.86万贫困人口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含易地扶贫搬迁对象6100人),实现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全饮水全覆盖。五是生活困难有保障。将社会保障兜底作为脱贫攻坚最后一道屏障,坚持应扶尽扶,将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18810个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建档立卡系统,落实应保尽保,4046个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低保。调整兜底贫困户月保障标准为320元/月,年保障标准为3840元,实现低保、扶贫标准的“两线合一”。今年我县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均享受了残疾人两项补贴(护理补贴人均55元/月,生活补贴人均56.8元/月),达到省定要求。对就读高中、大学的贫困残疾人实现了教育资助应补尽补,为贫困重度残疾人代缴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最低缴费档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同时,着力抓好生态扶贫,全县155名公益林护林员全部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产生,落实森林抚育6500亩、造林补贴2225亩、项目补助资金198.8万元,惠及全县贫困户460户。

  (三)抓扶志学技,增强“造血”功能。一方面抓宣传引导。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提高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参与度;总结推广先进典型、扶贫经验,帮助一线扶贫干部、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用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我们在县广播电视台设立“脱贫攻坚看衡南”专栏,通过村村通、电台、电视台、手机报等,全方位宣传扶贫政策、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行业扶贫经验,全年共播发稿件1200余件,推介先进典型43人,总结行业扶贫经验20篇。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开展互观互学交流活动50余场次,向先进扶贫干部、脱贫示范户学习,增强了扶贫干部和贫困户的脱贫动力。推荐并入选省、市最美扶贫人、先进扶贫干部、贫困对象13人,举办了个国家扶贫日主题活动暨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表彰大会”专题活动,大力表彰30名全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最美扶贫人和自主脱贫示范户,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抓就业扶持。以“抓培训、强素质、重转移、促增收”的思路和完善的措施,大力推行“311”就业扶贫工程,加强就业跟踪服务。完成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99人,完成率达106%,并全部落实交通补助;狠抓贫困劳动力的创业就业培训工作,举办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7期,共培训贫困劳动力508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42%;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162人,完成率249%,做到应培尽培。今年来共帮助8315名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其中:举办专场招聘会安置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03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357人、创建“扶贫车间”引导贫困劳动力就业245人、确定“扶贫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857人、创新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824人、扶持现代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安置贫困劳动力5000人。

  (四)抓基础建设,完善生产生活条件。紧盯贫困村脱贫各项指标,把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作为脱贫攻坚首要任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严格落实“七大工程”主责部门一把手主抓制度,加快实施水、电、路、讯等硬件建设项目,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交通方面,完成年度窄路加宽62公里(其中贫困村30.9公里),完成率为100%;375个建制村客运班线通达率为100%;贫困村安保建设任务(9.658公里)全部完成;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设完成245公里(其中贫困村109公里),完成率为117%;所有贫困村都实现了通达目标。贫困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电力方面,今年退出的25个贫困村农网改造项目任务顺利完成,彻底解决了贫困村“低电压”问题,满足了村民用电需求。互联网+方面,65个贫困村已实现光纤进村和4G网络信号全覆盖。今年新建电商扶贫站25个,示范站5个,实现了65个贫困村电商扶贫站点全覆盖。文化方面,今年退出的25个村、1个重点村和309个面上村的文化器材已安装布置到位,农家书屋375个行政村全覆盖。村级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全县65个贫困村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已全部建成,做到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

  三、坚持向下发力,确保责任落实

  (一)强化工作调度。坚持以上率下、高位推进,建立了领导小组会议定期调度、行业扶贫联席会议具体落实等工作机制;县级领导带头包村联户,开展精准帮扶指导;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了三级联动、责任明晰、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先后召开7次县委常委会议、12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11次全县性大会、25次行业扶贫联席会议,调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按照“三走访、三签字”的要求,对全县所有贫困村进行走访调研,现场研究解决问题;分管副书记、副县长每月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研究部署阶段性工作,形成了常态化的调度机制。行业扶贫分管县级领导一周一调度,行业扶贫主责部门负责人一日一跟进,保持了狠抓脱贫攻坚的高压态势。联乡镇、贫困村县级领导定期到所联乡镇、贫困村,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统筹调度,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各乡镇党委、政府统筹指挥下沉到基层的脱贫攻坚力量,加强对驻村帮扶工作队、村支两委、结对帮扶责任人的管理,把压力传导到基层末梢。

  (二)拧紧督办“链条”。一是常态督办不断线。县扶贫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坚持半月一调度和不定期走访,发现问题现场督办,定期对行业扶贫、专项扶贫分管县级领导下发《脱贫攻坚督办函》,坚持做到半月一提示、一月一督办;行业扶贫主责部门班子成员分片包乡镇,对照贫困退出标准、省市行业扶贫考核指标,一周一督办,全面查漏补缺;13个常态化督导组进村入户实行月督查、月通报,并下达“一单四制”,限期整改;县委驻村办分3个小组随机下村入户对驻村工作队和和结对帮扶干部实行不定期的督查,发现问题下发通报,严明要求。二是实地督查不敷衍。县扶贫办组成4个业务指导组,根据督查掌握的问题台账,对问题较多、久拖不决、推动不力的乡镇、贫困村下达《整改意见书》,指导13个常态化督导组跟踪督促整改到位。在13个常态化督导组定期督查督办的基础上,县财政、审计、扶贫、经管等部门对镇、村两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用到贫困群众身上。利用“互联网+监督”平台加强民生资金项目、精准识贫监督及惩治“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三是通报问责不留情。坚持综合各项督查结果,开展脱贫攻坚排名通报制度,对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进行分类定等、末位通报;县对乡镇,乡镇对主责部门、工作队开展双月评;乡镇对结队帮扶责任人按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次分类季评。截至目前,全县有63名结对帮扶责任人因结对帮扶不力被通报,2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因驻村工作不力被召回,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县纪委监委26个驻乡镇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13个常态化督导组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再督查再检查,对知情不报、包庇隐瞒、工作不深入、乱作为的督导组启动问责;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截至目前,全县发现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91个,受理信访举报88件,严肃查处问责县直单位及乡镇班子成员15人,党纪政务处分40人,追缴资金27.4万元,下发通报 12期。

  (三)注重和谐脱贫。突出“三个注重”,即注重非贫困户的工作,引导非贫困户支持扶贫政策,化解非贫困户攀比心理,防范引发社会矛盾;持续关注非建档立卡的边缘贫困群众,进行实时跟踪,确保应纳尽纳,防止“一边进一边退”现象。注重脱贫户的工作,对32203个已脱贫对象开展“回头看”“回头帮”,防止脱贫户返贫,巩固脱贫成果。注重310个非贫困村的工作,积极构建“帮困不漏户”全覆盖帮扶机制,防止非贫困村“边缘化”成为新一轮返贫对象,加大对非贫困村贫困人口产业帮扶和政策落实力度,因户因人施策,实现其稳定脱贫。

  虽然我县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脱贫退出任务繁重,扶贫项目资金压力大,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等方面。2019年,我们将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工作责任,狠抓各项惠贫政策落实,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确保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