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茶市镇怡海村:深化乡村治理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农村

怡海村位于衡阳市衡南县茶市镇西北部,距镇中心2公里。全村辖18个村民小组,共527户,2680余人,党员84人。土地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00余亩,林地1000余亩,旱土600余亩,鱼塘580余亩。村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多处古名居,重视文化教育,坚持文化传承。近年来,村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为抓手,着力提升带富能力,提升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农村。先后荣获了"衡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法治建设示范村""湖南省文明村""湖南省精品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

以带富能力为目标健全乡村治理机制

怡海村始终坚持以党建促发展,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头雁"工程,积极打造强党性、高觉悟、会谋事、能干事、乐奉献的村支两委班子。激发全体党员积极性,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带头参与"衡阳群众"品牌创建活动,成立由300余人组成的"衡阳群众"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应急防汛等工作。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全面落实民主议事"四议两公开"要求,及时公布村内惠民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村级财务状况、发展党员等党务工作开展情况。建立"一核五会""一约四会",规范"村规民约",带动村民积极为村内发展献计献策,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协商格局。通过完善自治制度,提升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我村完成了广场修建、道路硬化、引水改电、危房改造、污水处理、产业结构调整等一大批群众关心的工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村支两委善于谋大事、办实事,通过争资跑项和发动群众自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全村已全面实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村主道硬化率达100%,通户公路硬化率达90%以上;在村道两旁栽树4200余株,栽种花草2公里,铺设草皮1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和市电路灯300余盏。结合危房改造、移民避险解困和土地增减挂钩等工程,近两年拆除空心房97栋,334户完成改厕任务,100余户村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

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升乡村治理实效

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探索发展生态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村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普遍增强。发展种养业。将荒废多年的水毁田集中流转,改造成龙虾、鳜鱼养殖基地,发展鳜鱼养殖130余亩、龙虾养殖400余亩,并配套探索种植"太空一号"湘莲300亩。投资240万元在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建成80亩火龙果、阳光玫瑰葡萄等水果大棚。积极引进培育衡南县金衡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以陈太清、胡能锦等为代表的农业种养专业大户10个。办好民生事。完善村干部工作制度,规范办公场地,实现"一站式"为民代办服务。近几年来,村支两委为群众代办事项上千余件,合理设置人行桥、控水闸门、便民踏步、沉沙蓄水池、自来水厂等便民设施;投入65万元解决新屋、老屋、王家三个组的污水集中处理排放;新建明井两口,保证237户、1725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增耕地138亩。抓好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村民的种养殖业提供技术支持;积极鼓励村民自主创业,支持村民返乡创业,推动村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群众,尤其是贫困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包括管护、除草、施肥等工作,让村内大部分劳动力都能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村民工资收入。我村有贫困户35户、119人,已全部脱贫,实现整村脱贫,共奔致富路。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4万元。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行"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村公共区域保洁分七个标段公开招标,每年固定投入,并购买洒水车,定期进行道路清洗和路旁绿植的浇灌。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把建设生态怡海作为重点工程,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探索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以精神富足为导向构建乡村善治格局

强化阵地建设。通过建设村级阅览室、文化活动站,打造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阵地。怡海村已建成高标准村级活动中心1个、面积达24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4个(含足球场1处),安装体育健身器材4套计40 余件;成立衡南县图书馆怡海分馆和衡南县文化馆怡海分馆,馆内藏书2000余册,在村内形成一股浓厚的健身热潮和读书热潮。村里还设立专门警务室,充分发挥辅警和村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及时调解矛盾纠纷,做到"事事不出村",近5年来无一例上访事件,有效维护了村内稳定。村内建立了怡海农耕文化园,园內设有农耕博物馆、农耕文化长廊、农家书屋、乡村书画室、职工之家、屋场党小组等场地均在此处。农耕博物馆集中展示了一些老旧农耕农具、民俗物件上千件,有水车、石墨、犁、锄、钯、鸡公车、手摇纺纱机,还有老式马灯、煤油灯、酒盅、酒壶、算盘等等。农业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的珍贵财富,发掘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农耕文明,能更好地展示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农耕文明,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开展宣传教育。通过绘制700平方米农村文化墙、设立18块"忠孝"文化路牌、制定村规民约,倡导"家家都争文明户,共建美好新家园"的良好风尚;志愿者不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在村内分发文明祭祖宣传单、食品安全宣传册等;通过悬挂横幅、张贴简报、开展讲座等方式,深入宣传发动群众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规范村规民约。建立"一核五会""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移风易俗;乡贤会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每年资助3名以上贫困学生继续学业;禁毒禁赌会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取缔村内4家小牌馆。丰富文化活动。每年开展"十佳光荣媳妇""十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活动;组建篮球队、广场舞队等群众性队伍,营造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搭建群众大舞台,开展"送戏下乡""文化下乡"等各种文艺演出,农民生活方式向绿色、科学、健康、文明方向转变。